播出大半的《猎场》好评度不断提升,剧中的现实主义的内容,从最初不断的被质疑真实性,到一次次被魔幻主义的现实证实,给众多习惯“玛丽苏”情节的观众逐渐矫正了观剧姿势。
![高校人事看《猎场》:套路太多,糖衣炮弹也不是百发百中了 高校人事看《猎场》:套路太多,糖衣炮弹也不是百发百中了]()
例如,主角郑秋冬通过伪造身份,从两劳释放人员摇身一变为cbd里衣冠楚楚的企业高管,被很多人吐槽不现实。而新闻告诉我们,是“单纯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高校人事看《猎场》:套路太多,糖衣炮弹也不是百发百中了 高校人事看《猎场》:套路太多,糖衣炮弹也不是百发百中了]()
这种现实主义的表达,在《猎场》故事的前半段是花样百出的应聘技巧,在故事的后半段精心设计的挖人桥段。这些桥段不仅有着真实案例的影子,还邀请了海德思哲、光辉国际这样的全球猎头引领者提供参考意见,可以说背景真实、构思精巧。
其中有哪些能给我们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以启示呢?
建立人才“桥梁”
能爬上顶峰的人总是少数,所以顶尖的一小部分人要么彼此熟识,要么神交已久。通过一个大牛认识另一个大牛,是一条捷径。
过去许多高校单纯依赖自身力量去引进人才,忽视了“人才分布”的逻辑。有些高校引入第三方猎头公司;有些高校发动师生、校友团体帮忙推荐人才;甚至有武汉的高校制定过不成文的规定:凡是领导出访必须有人才引入任务。
人才分布,除了线下的物理空间分布,更重要的恐怕是围绕着论文的合作、发布、引用形成的一种网络分布。
那么这种分布逻辑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价值是什么呢?
高校可通过现有的一些高层次人才数据库,借助人才大数据,发现人才,并获取联系方式,如果无法联系到当事人,那么可以联系他论文的合作伙伴,甚至以学术团队的形式集体引入。
紧盯人才“轨迹”
优秀的猎手,时刻都在观察。如同狮子即使在吃饱了之后,也会留意斑马迁徙的路线。因为真正的人才是不愁工作的,临时抱佛脚发出的招聘意向常常会落空。
![高校人事看《猎场》:套路太多,糖衣炮弹也不是百发百中了 高校人事看《猎场》:套路太多,糖衣炮弹也不是百发百中了]()
国家每年给一些高校划拨巨额的人才引进经费,却常常花不完,这就是没做好人才引进前的备选人调查工作。人事工作的“以人为本”落在这里,就是要了解“被引入人”的个人情况,有针对性的解决“被引入人”当前阶段考虑的主要问题。当然,高校整体上人才引入之后的保障和管理逻辑不清晰,也会让人才望而却步。
只有早早做好准备,才能在关键时刻胸有成竹。剧中有段台词说到:一个优秀的赌场经纪,会关注大客户的全球足迹十年,等待机会到来那一刻的一掷千金。
精准匹配“人职”
剧中的猎头们,每次行动之前都会深入研究职位需求,然后再筛选出几个备用人选。鞋要配脚,合适更为重要。既然合适是匹配的主要原则,那么在人事工作中,一味的用级别、水平的高低来衡量人才就是错误的。
但在目前的高校人事工作中,“高层次人才是稀缺资源,引入了就是赚到了”,这种“运动式引入”还颇有市场。这种方式,一方面使得引入人才的高校存在着大材小用、高能低用等人才浪费,一方面让中西部高校的传统优势学科被无意义的削弱。
香港科技大学采用的是分类招聘的方法,建立合理的人才引入层次:一是全职的、有资格申请长期聘任的职位;二是访问性质的,也可以通过一轮竞争性的公开招聘竞争长期教职;三是本校的实验室研究人员,也有自己的一个编制系统。
海外揽才建“一流”
高层次人才的引入除以上 3 招外,还有一项越来越重要的选项,既能增强高校实力,又能避免“孔雀东南飞”现象的严重化,那就是“海外揽才”。
据致力于建立全球高水平学者数据的宝和数据刘昌和介绍,高层次人才的分布有两个重要的不平衡,一个是国家间不平衡,一个是国内地区间不平衡。
约40%+的中科院院士在全国排名前10的高校中。
约30%全球高层次人才,身处美国各类机构。
全国排名前10的高校拥有中科院院士数占全国总数的比例达40%以上。另外,在宝和数据的全球高水平学者数据库囊括的30多万学者中,有近30%身处美国的各类机构,美国稳居世界第一人才大国之位,中国仅排名第六,低于日本。而所有华裔高层次人才中,还有一半身处国外。
中国正在推进的“双一流”建设,增强了国内高校中科研条件、生活待遇方面的竞争力,是引入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大好机遇。今年10月,沪上的12所高校就以组团的形式赴美国招聘海外高层次人才。其中上海大学,还制定了引进了高水平学术团队的方案。
这条路行得通,大家就不用整天在家里抢来抢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