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建设初衷是为了满足校园生活的各种需求,但由于很多高校还停留在“项目制”的信息化建设阶段,只关注交付却忽视体验,往往导致师生用户在对信息化服务的体验上大多不尽如人意。
应用?上线?什么时候?
![这5件事不上心,应用上线后99%被学生吐槽 这5件事不上心,应用上线后99%被学生吐槽]()
好用?方便?......?
应用服务交付上线只是一个功能价值的交付,“能不能用好不好用”的评判权更多的不在于厂商、校方,而应在使用者即师生手上,应用上线后,高校还要做好后续的运营与优化工作,才能让应用发挥持续性的使用价值,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攻略01: 宣传方式要接地气
以往, 应用上线了,在官网发个通知公告,老师和学生都很难留意和知晓,一些复杂应用的使用手册和培训方式甚至晦涩难懂,不论是后台管理还是前端使用都无从下手。
现在, 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宣传。
比如,南京师范大学上线离校系统后,通过公众号推送了一篇标题为“滴,您的毕业证无法发放”的图文,不再是“关于离校系统上线通知”这样的官方发声,通过标题就直戳离校系统使用群体——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并通过“对话”的图文展现方式,形象直观地说明了离校系统的功能价值和使用方法。
![这5件事不上心,应用上线后99%被学生吐槽 这5件事不上心,应用上线后99%被学生吐槽]()
![这5件事不上心,应用上线后99%被学生吐槽 这5件事不上心,应用上线后99%被学生吐槽]()
![这5件事不上心,应用上线后99%被学生吐槽 这5件事不上心,应用上线后99%被学生吐槽]()
![这5件事不上心,应用上线后99%被学生吐槽 这5件事不上心,应用上线后99%被学生吐槽]()
小结:
在这个人手一部手机、人人玩微信微博的时代,高校也都在运营校园公众号和微博,甚至是建设校园APP,这是高校对宣传方式的创新,让官方发声更容易触达学生,同时我们还应该对宣传内容进行创新,让官方发声更“接地气”,让学生想看、看懂和爱看。
攻略02: 反馈渠道要多样化
以往,学生对某个应用体验不好,要么无处反馈导致问题迟迟不能解决,要么觉得现有反馈渠道麻烦,转而可能就去校园贴吧、论坛、社群等平台吐槽,无论这种吐槽有没有解决问题,对学校造成的舆论影响都是难以控制的。
现在,给学生提供便捷畅通的反馈通道。
例:建立沟通群组
其一,按“事件”分类别建群,如应急、运维、调研等;其二,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有效降低沟通成本。
![这5件事不上心,应用上线后99%被学生吐槽 这5件事不上心,应用上线后99%被学生吐槽]()
例:校园服务热线
类似400服务热线,专人专岗通过统一热线接收反馈,把学生不知道找谁的难题集中给服务台处理或转接。
![这5件事不上心,应用上线后99%被学生吐槽 这5件事不上心,应用上线后99%被学生吐槽]()
例:建立评价机制
给校内应用服务添加“评星评价”的功能,让用户在使用过程就可以即时在线进行评价与反馈。
![这5件事不上心,应用上线后99%被学生吐槽 这5件事不上心,应用上线后99%被学生吐槽]()
小结:
每一种反馈机制都有其优缺点,我们要扬长避短,通过建立多样化的便捷反馈机制,给使用者快速发声的渠道,校方能及时接收到这些反馈,在有效反馈与处理的良性过程中,更好地提升应用的可用性,促进高校信息化的持续推进工作。
攻略03 : 做好数据收集分析
以往,高校系统建设上线了,往往仅从建设视角进行评判,如搭载了多少模块、提供了多少功能、覆盖了多少场景等,同时也缺乏其它客观数据去支撑多方位的评判。
现在,好不好用让数据说了算。
这里的数据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业务数据的沉淀,这块大多高校都在做;其二是行为数据的收集,如访问量、评价信息等,这一块很多高校都没有关注,甚至有的缺乏收集行为数据的有效方式。这两块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工作都要关注,让数据本身去“说话”。
例:以下数据如何通过分析“发声”呢?
![这5件事不上心,应用上线后99%被学生吐槽 这5件事不上心,应用上线后99%被学生吐槽]()
我们可以重点关注“行为规范”这一项(标红处),可以发现:
1. 使用频度高,该项应用是奖惩助贷勤的评判依据,学生都比较上心;
2.评分较低(3.7),结合评价信息分析:作为奖惩助贷勤评判依据但填完不能改的设定是否不够人性?
基于以上数据分析得出客观结论,可以思考:
1.若业务规范上允许修改:考虑给该项应用添加一个“再编辑”的功能。
2.若业务规范上不允许修改:加强宣传告知,考虑添加一个“确认”弹窗郑重告知提交后不可修改让其再确认。
小结:
对于高校来说,建设的不只是一个软件,更应该是一种支撑能力,一种可持续的服务能力。所以要重视应用数据的收集、统计、分析,基于此对应用做客观性、针对性的优化,让应用“越用越好用”。
攻略04: 重视数据质量复核
以往, 我们更多追求地是“系统”本身的尽善尽美,认为只要系统足够好效果自然好,却忽视了对数据质量的提升,虽然系统尽可能避免了人工干预,但如果我们给到系统一个错误的数据源,那系统自然也会给出一个错误的结果。
现在,要主动提升数据源的质量。
1.在数据采集过程中,要做好填写规范的宣传工作;在数据录入的过程中,要做好录入规范的复核工作。
2.有没有可能建立一套数据规则检查的技术方案/工具。
小结:
数据源的质量如果存在问题,对于高校应用本身的使用价值是一个巨大隐患,甚至可能难以追溯,这就需要校方、厂商,甚至是使用者共同去重视,做好数据源的录入与复核工作。
攻略05: 培养复盘总结的习惯
以往,在传统的“项目制”交付过程中,只要项目完成交付,各方都皆大欢喜;只要能满足当下的需求就可以,不需要也不关注一个持续性的优化与拓展需求。
现在,要对应用的使用状况进行总结。
1.在技术层面有没有优化的空间:界面、交互、功能等
2.在业务流程层面有没有优化的空间:流程与应用是否契合?应用管理人员是否规范操作?
小结:
高校信息化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的线下流程的线上迁移,要基于对应用的使用情况和通过以上行为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周期性的总结与分析,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总结
高校“从管理到服务”不只是丰富信息化服务的手段与场景,更要注重服务对象即师生的使用体验,通过以上种种小尝试与小实践,不断提升用户体验,让师生用户真正“用的上、用得好”校内应用,用户体验无小事,贵在实践,更贵在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