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我们的同行,因为时间关系,我来简单汇报一下同济大学这些年来在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在校级自助服务平台上做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同济大学
建设基础
基础:单体结构三大平台
整个自助服务平台需要强大的底层支持,同济大学经过十几年的信息化建设,早在五年前就有50几个应用系统在线,同时像三大平台也都有了。
机遇:ABDC+MS
校外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MS也一直在探索,也有一些体验的,叫移动化互联,还有社交化,这些新技术的发展跟不同行业的结合带来很多非常具有价值参考价值的案例,这也是我们开启新一轮信息化规划过程中一直关注的。
挑战:管理向服务转型
校内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信息化要求越来越高。当代的服务对象即广大师生都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在选择或使用服务时,内外体验差异非常明显,这也是非常大的压力,还包括业务变更带来对需求的响应等,所以也一直在思索同济下一代信息建设怎么走,谁来帮助我们一起实施。
启动初期我们找了很多国内外的IT企业,来提升我们的理念,明晰未来行业趋势,同时目睹很多技术平台的发展,我们也认识到整个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不可能光靠信息化部门,那各个职能部门该扮演什么角色,提供哪些力量,包括最后我们要打造的生态体系所服务的最终用户,都是整个生态体系的参与方,他们的基本素养和技能,也是我们未来要提升的。
以上是同济大学信息化架构的简化版,在三个层面都做了蛮多工作,我们是国内高校第一个用IBM总数据和IBMESB的高校、第一个自主构建了基于ESB的数据交换平台、第一个运营了云平台,部署了金蝶的云之家取名为同心云。基于大平台,微服务理念我们构建了整个应用体系。今天要介绍的重点也是终端服务,只有底层数据充分融合、融通,中间应用能非常灵活,那么你在构建到端的服务才能非常顺畅。
很多东西都是同济大学都是首个在尝试,探索完之后跟金智交互,最后慢慢形成成熟产品,当时也是受制于很多业务需要跨部门协调,学生跑来跑去,浪费了很多精力,体验也非常差,另外整个办事效率,相信大家都有体会。
在自助服务这块除了终端外,我们也尝试在不同的业务场合下很多新技术的应用:
自助身份验证:
研究生入学考试时率先尝试用人脸识别,对身份进行初筛。
自助购电:
协调一卡通、后勤、能源中心、财务、银行等部门,基于同心云构建了校园钱包产品,实现手机在线自助购电。
自助取件:
跟快递进行了联合,凭取件密码,通过取件箱自助完成。
自助离校:
手机一键办理离校手续,让毕业生每年少跑1万公里。
自助打印:
建设校级自助打印平台,整合并接入各部门系统,提供自助打印服务.
探 索 实 践
整个过程中最早是由研究生院提出来,他们觉得很多时候学生需要在线打印,那时候还没提升到校级平台,后来发现很多部门都有自助打印和服务的需求,除了在线以外,线下又是必不可少的,在考虑到结合有人值守的办事大厅之外,我们也构建了一个学校平台,由信息办统一规划包括技术监管,同时这种线下自助服务终端,肯定充分实现硬件一体化,融入各种各样接口和端口,包括身份证识别,人脸识别等等。
整个架构基本相当于校级平台,由各个职能部门来接入,很多领域我们也是秉持这个理念:信息办搭建平台,各个职能部门、业务部门唱戏。比如说人事部门要给教职工提供这样一个服务,我们会跟他们具体对接,底层是数据接口,数据支持,中间层是提供接口,表单设计,最后再接到端口去。这属于在很多场合下通用的多功能的一体设备,早在2012年就有设想,但当时碰到一个很明显的问题:打印四种类型服务文件,就需要装四种盒子和盖好四种章作为一个输入,这样导致后续整个纸箱像个小房子一样大,后来金智也快速反应跟进,不断地迭代产品。
经 验 分 享
校内协调:
技术架构的支持,这是必不可少的,再就是硬件,电子印章,在后续接入新的自助服务就变得非常简单。
统筹管理:
信息中心来统一做这个设计,这里面就包括业务需求由各职能部门提出 ,信息办提供技术方案,全校层面来协商场地安排、经费准备、使用收费、日常维护表格等。
提升体验:
这个平台本身应该具备:一是开放,平台提供标准化接口,业务部门主动接入,能力共享;二是拓展性,软硬件松耦合,应用升级批量更新到所有终端;三是可靠性,远程控制设置运行,异常状态主动报警。四是便捷性,采用电子锁等手段,降低维护难度,提升维护。
未来,同济大学在很多领域都喜欢做探索者,我们也在看能不能通过各种平台的深入融合,来打造线上线下结合,有人职守和无人自助结合,打造“三位一体”的信息服务体系,希望这些探索能给各位有所启发,谢谢大家。
——本文为大会报告实录,未经嘉宾审核,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