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今年的校迎新系统全面改版升级,首次启用移动迎新。8月初迎新系统面向2017级新开放,截止报到首日下午6点,2017级新生报到人数为1098名(不含尚未报到的港澳台学生),报到率达到98.7%。学校党委书记倪海东倪书记对今年首次采用手机端扫码快速办理报到手续也表示充分地肯定。
而作为近些年来学校每年迎新工作参与者的招生就业办公室主任武老师,对于学校首次上线的移动迎新,相对于新生们的“一次性”感受:方便、快、轻松、新奇…基于对学校迎新模式历次迭代的切身经历,他的感受更加明显。
“现场工作减少了”
我们把迎新的一些流程前移到了我们的移动端,并在八月初的时候就开放了这个移动迎新系统,作数据采集,其实很多报到工作其实在那个阶段已经完成了,所以迎新现场需要做的工作就非常少了,主要就是一个学院的注册报到和相关材料的收发,工作人员通过扫描学生手机上的二维码,几分钟就能处理完一个新生的报到,大大提升了报到的效率。
“用户体验提升了”
迎新系统改版后,移动迎新端的界面展示更加友好,用手机操作的自主性和便捷性更强了,比原来电脑操作方便了很多,用户体验改善比较明显,不管是我们学校的老师还是学生本人,通过使用移动迎新,对于迎新的体验都得到了提升。
“数据实时可见了”
我们的数据实时发布比较强大,通过大屏幕,我们实现了迎新数据的实时可视化,可以随时看到迎新报到的进度,包括整体和区域的报到人数和报到率,整个报到进度一目了然,通过实时数据我们能更好地统筹迎新现场的工作,同时迎新后的数据沉淀也能为之后的学生工作及下一次的迎新统筹提供决策参考和数据支撑。
又一年高校迎新,又一波高校新生,唯一不变的可能就是参与历年迎新工作的老师们了,从人工迎新到数字迎新,新生可能只是其中一个阶段的“当局者”,而高校迎新老师则大多是很长一段迎新迭代历程的“过来人”。
▽
站在“过来人”的视角,我们看到移动迎新,它带来的不只是新生报到体验的提升,还有迎新现场准备工作的简化,迎新老师服务压力的缓解,迎新过程统筹管理的便捷,以及迎新大数据的可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