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第八点重点描述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其中,在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方面阐述了完善教师职称制度,实行教师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的办法。
指导 | 支撑 | 协作
延边大学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通过践行政策落地、实行信息化手段、协调部门工作三管齐下的方式,打造并利用“政策导向,激励人才,分类评价”的职称评审杠杆,有效助力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
1.指导:践行“本土化”的政策办法
一般教师:结合我校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实际,制定延边大学2017年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方案。采用专任教师岗、专职科研岗位、实验技术岗位、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岗位进行分类评价的方式,通过评审的教师直接聘用在该岗位级别的末级岗位。
优秀人才:进一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健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增加申报激励性政策人才,允许有能力、业绩允许的优秀年轻教师分教学型、应用型、技能型岗位,超岗破格晋升,开辟特殊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分岗分评:正常申报人员主要看教学、科研和各种贡献,同时教师系列分为科研岗、专任教师岗。“每年主讲(或讲授)课程门数情况”栏根据现聘任岗位类别和拟聘职称级别不同,应具备的每年教学工作量和课程门数的要求不一样。
如现聘任岗位类别为专任教师,且拟晋升的职称为讲师或副教授的,只要每年度都有教学工作量就能判断为“符合”,否者判断为“不符合”;拟晋升为教授的,如 “每年主讲本科课程门数”大于等于2,就判断为“符合”,如 “每年主讲本科课程门数”等于1时(在每年度主讲本科课程门数中取最小值,),在主讲本科课程门数为1的年内,只要有研究生或成教教学工作量就能判断为“符合”,否则“不符合”。现聘任岗位类别为专职科研岗位教师,此栏应不判断,因为专职科研岗位教师不受每年主讲课程门数和本科课程门数限制。
“每年教学工作量达标情况”栏也根据现聘任岗位类别和拟晋职称级别不同,须达标的工作量标准就不一样。
如现聘岗位类别为专任教师,晋讲师的每年教学工作量合计大于等于64就判断为“达标”,晋副教授的每年教学工作量合计大于等于128就判断为“达标”,晋教授的每年教学工作量合计大于等级160就判断为“达标”,否则判断为“不达标”;如现聘岗位类别为专职科研岗位教师,晋副教授的每年教学工作量合计大于等于32就判断为“达标”,晋教授的每年教学工作量合计大于等级64就判断为“达标”,否则判断为“不达标”。
脱产培训期间和复岗年内不考核主讲课程情况和教学工作量,所以判断“每年主讲(或讲授)课程情况”和“每年教学工作量达标情况”时,应把抛出去脱产培训期间和复岗年后判断最终结果;
2.支撑:实行“优体验”的信息化手段
2016年延边大学首次与金智教育合作上线职称评审,当时重点在解决学校每年200多申报人员的申报过程工作量多、繁琐的问题。用信息化了手段简化办事流程,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相比过去,老师们的抱怨少了,人事部门的工作也方便、快捷、高效了很多,同时还增强了职称评审工作的科学严密性。
![巧用职称评审杠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延边大学三管齐下 巧用职称评审杠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延边大学三管齐下]()
(16年职称评审应用模式,未做数据集成▲)
![巧用职称评审杠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延边大学三管齐下 巧用职称评审杠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延边大学三管齐下]()
今年延边大学基于去年将职称评审流程线上化的基础上,通过数据集成的方式,完成了各业务部门的数据整合。
![巧用职称评审杠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延边大学三管齐下 巧用职称评审杠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延边大学三管齐下]()
![巧用职称评审杠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延边大学三管齐下 巧用职称评审杠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延边大学三管齐下]()
(17年职称评审应用模式,完成数据集成▲)
在数据集成的情况下,又进一步强化了职称评审应用的功能和体验。
1.减少了业务环节
相关职能部门的数据集成,科研、教学、研究生等部门业务数据直接通过职称评审系统自动引入到个人申报表中,无需教职工线上人为填报,教职工填报工作变得非常简单,填报的数据更加准确、权威。
2.减少了人工参与
采用“简单确认或系统自动判定”替代“复杂审核”,减轻了单个部门在此期间的审核工作,减少了多个部门的协调参与,让评审工作更加的精简、科学与高效。
3.减少了业务环节
申报人根据申报不同的系列,申报条件也不一样,所以申报的内容大不相同,结果输出各类报表也不一样,根据申报的系列输出不同的登记汇总表。评审结束后,评审通过人员的评聘表及相关报表自动汇总。今年在职称评审系统中增加20张左右的报表,整个职称评审程中的相关报表全部通过系统输出。
在更强大的职称评审应用信息化能力支撑下,成效相比去年更加显著:
整体上——1个月 时间投入
申报上——1周 填报完成
评审上——1周 评审完成
人力上——仅师资科 无需加班
9.1-9.7号老师们申报,9.28号就完成评审工作,其中还有10天左右是公示时间。而在以往,整个评审工作人事处都投入的情况下也要持续忙2个月,且需要大量加班才能完成。对于老师来说,先前的评审申报的线上化可能仍需自己在线填报,甚至会担心填报或审核出错,而今年这些工作都通过职称评审应用自动搞定,更省心更放心。
3.协作:协调“多部门”的支持配合
不论是职称评审工作本身,还是职称评审应用的信息化建设,都涉及人事处、社科处、教务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各院系部处等,这么多部门共同参与到一个业务和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难免存在协调的问题。延边大学领导及各部门在这方面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与配合,共同建设起一个“切合业务”的信息化应用,让职称评审应用真正能用起来和用得好。
领导支持统筹协调:学校领导的支持,在整个职称评审系统建设需求调研过程,学校主管人事校长先后参与两次协调会议,明确建设思路及建设意义。
人事牵头部门配合:人事处领导牵头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在职称评审系统建设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及协调处理,其它职能部门积极配合。
业务老师积极跟进:人事处具体负责业务的老师积极的参与整体系统的建设,及时跟建设方反馈优化建议。
以上几个环节是应用建设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必备条件,为应用建设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是每个高校的必修课题,而国家政策的指导与落地、领导及部门的支持配合、信息化手段的支撑往往缺一不可,延边大学在职称评审应用建设这一件小事上所实现的成效,也恰好说明了做好这三件事情的重要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