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的朋友圈没少被各种“佛系”刷屏,各行各业、各种族群宛如集体遁入空门。而对转发“佛系”文章趋之若鹜的微信好友们也无一不在诉说或者标榜自己不争不抢、一切随缘的人畜无害式人生态度。
整个朋友圈一夜变寺庙。
其实“佛系”是2017年以来的“葛优躺”、“感觉身体被掏空”、“丧”、“第一批90后开始秃了”的延续,这是互联网时代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生活压力和焦虑的一种自我消解和解嘲。
在高校里,同样有一个群体面临着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与焦虑。但他们却拒绝成为“佛系”,这不仅是工作的要求,也是他们对积极人生态度和职业信念的坚守。
在高校里,他们是最年轻的老师;他们是最先端起保温杯泡枸杞的年轻人;他们之中不乏第一批90后、刚刚“被中年”的人;他们有的开始秃了、有的还没买车买房;他们有一个严肃活泼、团结紧张的称谓——辅导员。
1 | 辅导员是什么?
是学生的管理者还是管家?
是教师还是行政人员?
▼
![拒绝“佛系”的高校辅导员,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拒绝“佛系”的高校辅导员,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上世纪 50 年代,国家指导高校开始建立高校辅导员制度,就是因为政治需求。所以辅导员的存在本来就是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政治工作的。
教育部在 2014 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给辅导员的职业定位是:「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其实,辅导员的定位已经随着高校实际的需要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总体来说,辅导员的定位包括:1、作为党团口干部参与学校党团建设;2、作为思政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和科研;3、作为学校的“储备干部”,补充管理、教学、专业技术岗位;4、对学生相关事务进行管理。
但不同学校的辅导员在职业定位上也不尽相同,有的学校以在读研究生或任课教师兼职辅导员为主,有的学校则以专职辅导员为主。有的学校辅导员的存在感非常薄弱甚至形同虚设,有的学校则几乎依靠辅导员处理与学生有关的一切事务。
总之,辅导员到底是什么,可以一句话就定义清楚,也可能怎么说也说不清楚。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你有没有扪心自问过:我是谁?
2 | 辅导员要做什么?
明明是解决学生一切问题的开端和终端
却总被看成“整天不知道在忙些什么”
▼
![拒绝“佛系”的高校辅导员,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拒绝“佛系”的高校辅导员,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高校辅导员报考一直很热,在2017年烟台市事业单位考试的报名中,烟台职业学院专职辅导员有494人报考最为热门。与此相对应的是,烟台市其他事业单位还有共计374个职位无人问津。
的确在很多人眼中,高校辅导员好像工作很轻松,跟大学生打成一片就好啦。并且身在高校中,氛围自由,收入稳定,福利丰厚。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虽然在个别高校,整个班级能集体见到辅导员的机会只有两次,一次是开学后的例会,一次是放假前的例会。但在大多数高校尤其是发展较全面、更以学生为本的学校辅导员,做起学生相关事务时甚至堪称管家式的服务。
辅导员的很多工作看起来好像都是可做可不做的。而事实上,目前高校对辅导员的职责划分不是很明确,学校很多部门对辅导员的定位也没有清晰的认识,这就导致很多没人干不知道找谁干的活就都安排给了辅导员。造成了辅导员“看起来不用做什么,但其实什么都要做”的尴尬。
并且因为辅导员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中间环节”,不免有时两头不讨好。网络上不乏学生对辅导员的吐槽甚至偏见,而教师教授们有时也不免对辅导员有所忽视,把辅导员当作“打杂的”。
其实,大多数的辅导员尤其是责任心强的辅导员绝对是高校里最辛苦的人,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要求,「高等学校应当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一个辅导员带三四百的学生是常事。
试想一下一个人要对几百人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安全、心理、思想等负责,这其中的工作量要细究起来是没有穷尽的。
3 | 辅导员的一天是怎样的?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两眼一闭,提高紧惕。
▼
![拒绝“佛系”的高校辅导员,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拒绝“佛系”的高校辅导员,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岁月流转,生命红火。这是一位武汉“双一流”高校的专职辅导员,她的每一天都是从拿起一杯泡着枸杞的保温杯开始的。来到学校的第一件事是去巡查学生宿舍,督促学生早起、上课。
接着,她要赶到教室考查学生们的出勤率,有时也会留下听课并记录情况。在回办公室的路上,电话核实并处理了几个学生请假的申请。直到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辅导员一天的工作才真正开始。处理邮件、浏览学校和院系的工作通知及文件、写材料,一眨眼上午就过去了。于是她赶紧打电话通知下了课的各班级班长来办公室开例会。今年带的班不算多,才 9 个班,嗯。
开完班例会,她向着食堂的方向一路小跑,这是她一天之中最幸福的时刻。如果不算路上还接了几个询问学生学习情况的家长来电的话。不管怎样,中午终于可以休息一会了,毕竟下午还有两节思政的兼课和一场院系的会议,没有精神可不行。
终于上完课开完会,在领导的指挥下把会议室的桌椅板凳、茶水杯收拾好后,要去给安排的学生做心理辅导和思政工作了。毕竟,这才是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呀。跟学生谈完心,马上快快乐乐地去体育场组织学院地篮球赛。做学生工作,不能只高高在上搞思想,还要接地气、活泼,和学生打成一片呀。
一天就这么快过去了,他拖着疲惫地步伐,准备回办公室继续做材料。半路又被院系领导拉去讲座充人数了。没事,就当学习充电了。夜幕终于降临,她做完材料,不忘又去宿舍查寝。结束后,她感叹终于有属于自己地时间了啊。看一眼手机,已经晚上 10 点多了。算了,今天就住学校宿舍,回去洗洗睡吧。
比起企业里“惨绝人寰”的“996”,辅导员可以说是“5+2”加“白+黑”,电话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其实,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还远不止如此,还包括但不限于:
![拒绝“佛系”的高校辅导员,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拒绝“佛系”的高校辅导员,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资料来源于网络
请珍惜每一位辅导员吧。
4 | 辅导员有什么前途?
晋升行政干部,还是晋升教授
我真的有的选吗?
▼
![拒绝“佛系”的高校辅导员,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拒绝“佛系”的高校辅导员,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校的专职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高等学校应参照专任教师聘任的待遇和保障,与专职辅导员建立人事聘用关系。」
因此一般情况下,辅导员是按照教师序列进行管理的,并不等同于学校的行政人员,而与一般教师的区别,主要是不上课。
所以对辅导员来说,一般有两条职业发展路径:一条是走行政路线,也就是“辅导员——团委书记——校团委、学生处、就业处、研工部等学生口——机关部处领导”的发展道路。一条是走教师路线,也就是转教学科研当教师,然后在一步步讲师、副教授、教授这么晋升。另外,也有一些辅导员以高校为跳板通过挂职选调去其他事业单位甚至政府部门的。
这么看,辅导员的发展前景选择很多,技能走管理岗也能走教师岗,实力和运气兼具的话还有可能从政。然而现实真的这么美好吗?
对走行政路线的辅导员来说,事实上晋升机会很少。且不说一个学校里辅导员很多,竞争激烈。再看看行政序列的位子数量和领导年龄,能晋升的机会就那么几个,还要熬到领导退休才有机会。有些学习已经出现了一批副处级辅导员,40 多岁了挂着副处的级别但做的还是辅导员的工作,就是因为晋升的机会太少。
对走教师路线的来说,事实上晋升难度很大。一般教师可以照常做教学和科研,按部就班往上升。但对专职辅导员来说,学生相关事务的管理就占用了大部分时间,几乎脱离教学和科研。而即使辅导员可以按教育序列评职称,也需要科研成果和课题,但对辅导员来说获取科研成果和课题经费都很难。
至于以高校为跳板去政府机关单位的,那需要不一般的实力与运气,这就是极少数辅导员能有的出路了。不过,对于有能力有责任心的辅导员来说,付出终会有回报。
说了这么多,可见辅导员并不容易做到清心寡欲般的“佛系”,而辅导员作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缓冲在工作中也很难“人畜无害”。辅导员们不仅不高冷,不无欲无求,他们可以说是高校里对学生倾注最多感情、对工作最付出的一群人。请关爱每一位辅导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