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一、 基础平台建设与应用状况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站在新的起点,向更高水平迈进。目前,各类信息化基础平台已具有一定的普及率,应用效果总体较好,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为此,不少学校已考虑基础平台的更新换代,以期整体提升信息化应用效果。
Ø 基础平台建设普及率总体尚可
本次调研选择基础平台的六个方面进行调研。结果表明,服务门户及移动校园普及率较高,已建设的高校分别为189家(占52.9%)、121家(占33.9%),而计划或正在建设的分别为140家(占39.2%)、159家(占44.5%)。数据治理平台、流程引擎、统一支付平台、自助服务终端普及率相对较低,正在大举建设中,计划或正在建设的高校分别为164家(占45.9%)、138家(占38.7%)、112家(占31.4%)和123家(占34.5%),未建设的高校分别为117家(占32.8%)、147家(占41.2%)、173家(占48.5%)和131家(占38.7%),而已建设的比例均不足1/3,分别为76家(占21.3%)、72家(占20.2%)、72家(占20.2%)和103家(占28.9%)。因此,这四类基础平台的普及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图1 基础平台总体建设状况
Ø 基础平台总体应用效果较好
从应用效果来看,各类基础平台总体效果较好,总评分都在均分2分以上。当然,六类基础平台应用效果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流程引擎的效果最好,评分为2.49分,其次为统一支付平台和服务门户,评分均为2.47分,再次是自助服务终端,为2.43,最后为移动校园和数据治理平台,分别为2.33分和2.26分。数据治理平台应用效果为较差的高校占比达到了10%以上,移动校园应用效果为较差的高校占比达到了8%以上,值得重视。
图2 基础平台总体应用状况
Ø 高职高专应用效果总体好于普通本科
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的建设状况和应用效果具有较大差异。普通本科的平台普及率均高于高职高专(如表1所示),而应用效果只有自助服务终端领先较多,服务门户方面略好于高职高专,其他平台均明显低于高职高专,平台应用效果如表2所示。
表1 不同类型高校基础平台建设状况对比表2 不同类型高校基础平台应用状况对比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二、 管理服务系统建设与应用状况
目前各高校基本的管理系统已有较高的普及率,且发展较为成熟,总体应用效果较好。对于校内服务方面,仍以线下服务方式为主,典型服务的上线率参差不齐。
Ø 主要管理系统已基本普及
管理系统普及率总体较高,教务系统、科研系统、办公系统以及财务系统已建设高校分别为309家(占86.6%)、216家(占60.5%)、280家(占78.4%)和296家(占82.9%)。研究生系统普及率相对较低,已建设高校为131家(占36.7),未建设高校占190家(占53.2),这主要是由于样本中的高职高专(共109家,占30.5%)没有相应需要。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图3 管理系统总体建设状况
Ø 管理系统总体应用效果较好
各管理系统应用效果总体较好,总评分均达到2.3分以上(效果一般为2分)。具体到每类系统,财务系统评分最高,为2.57分,其次是办公系统,为2.48分,接下来依次是研究生系统、科研系统和教务系统,评分依次为2.44分、2.39分和2.36分。无论哪类系统,选择应用效果较差的高校占比均不超过10%,总体可以接受。
图4 管理系统总体应用状况
Ø 普通本科与高职高专管理系统应用效果各有高下
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在管理系统的建设状况和应用效果具有较大差异。普通本科的五大系统普及率均高于高职高专,尤其科研系统和研究生系统差异明显,这或和高职高专对这两类业务需求不高有关(详见表3)。而应用效果只有教务系统和财务系统高于高职高专,其他系统均明显低于高职高专,如表4所示。
表3 不同类型高校管理系统建设状况对比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表4 不同类型高校管理系统应用状况对比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Ø 服务系统线上提供率参差不齐
在业务提供方式方面,跟学生密切相关的新生报道和离校服务线上方式普及率较高,“纯线上”与“线上+线下”方式均可实现的高校分别为82家(占23.0%)、49家(占13.7%),采用“纯线上”方式的高校分别为94家(占26.3%)、84家(占23.5%),采用“线上+线下”方式的高校分别为101家(占28.3%)、94家(占26.3%),只能提供“线下”方式的高校分别为50家(占14.0%)、77家(占21.6%)。调停课申请与后勤报修线上提供比例也较高,“纯线上”与“线上+线下”方式均可实现的高校分别为47家(占13.2%)、43家(占12.0%),采用“纯线上”方式的高校分别为111家(占31.1%)、106家(占29.7%),采用“线上+线下”方式的高校分别为80家(占22.4%)、63家(占17.6%),只能采用“线下”方式的高校分别为66家(占14.0%)、88家(占21.6%)。而职称评审、年度考核和教职工新近报到主要还是在线下进行,分别有151家(占42.3%)、147家(占41.2%)、139家(占38.9%)。
图5 业务系统提供方式状况
Ø 教学资源及平台建设与应用状况
“互联网+”对教育的重要影响之一是教学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近年来,MOOC平台和SPOC教学逐渐由国外引到国内,但我国目前这些新型教学方式普及率还不高,已建设MOOC课程的高校不足1/2,而已加入MOOC平台并进行SPOC教学的高校尚不足1/5,各高校尚需加大建设力度。
Ø 教学资源及平台建设尚需加强
本次调研的高校中,已建设MOOC课程的高校163家(占45.7%),一年内准备建设的66家(占18.5%),三年内准备建设的51家(占14.3%),另有39家(占10.9 %)暂无建设计划,还有38家(占10.6%)尚不清楚。已建设MOOC课程的高校,普通本科占比明显高于高职高专,前者占比53.0%,后者仅31.5%。
图6 MOOC课程建设状况
表5 不同类型高校MOOC课程建设状况对比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Ø SPOC教学尚未成为主流
本次调研的高校中,已加入平台、并进行SPOC教学的高校仅56家(占15.7%),已加入平台,还没有SPOC教学的19家(占5.3%),而暂无计划加入平台的高校169家(占47.3%),还有103家(占28.9%)尚不清楚。
图7 SPOC教学状况
三、 系统运维与安全防护发展状况
从本次调查来看,各高校系统运维与安全防护建设亟需加强,信息系统等保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系统升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Ø 系统运维与安全防护亟需加强
从建设状况来看,应用系统云防护服务、应用系统可用性预警、应用系统安全预警未建设的高校分别高达163家(占45.7%)、191家(占53.5%)和170家(占47.6%),而已建设的高校分别仅为82家(占23.0%)、63家(占17.6)和83家(占23.2%),详见图8。
从应用效果来看,应用效果评分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应用系统安全预警(2.49分)、应用系统云防护服务(2.40分)和应用系统可用性预警(2.33分),整体应用效果较好。具体来看选择效果较差的学校占比,应用系统安全预警为1.20%,应用系统云防护服务为2.44%,应用系统可用性预警为3.17%,基本上占比都比较低,详见图9。
图8 系统运维与安全防护建设状况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图9 系统运维与安全防护应用状况
从不同类型高校对比来看,普通本科普遍好于高职高专,但是从应用效果而言,两者各有高下。应用系统云防护的效果普通本科好于高职高专,较好率前者为46.55%,后者为35.71%。但是应用系统可用性预警的效果,高职高专远好于普通本科,前者较好率达61.54%,后者仅27.91%。应用系统安全预警两者应用效果差别不大,普通本科较好率47.54%,高职高专46.15%。
表6 不同类型高校系统运维与安全防护建设状况对比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表7 不同类型高校系统运维与安全防护应用状况对比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Ø 信息系统等保状况不容乐观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简称“等保”)对高校信息化安全至关重要,然而,调研结果并不容乐观。系统过等保的高校仅为126家(占35.3%),其中有系统过三级等保的44家(占12.3%),有系统过二级等保的82家(占23%);但很多高校已纳入了计划,计划一年内做的145家(占40.6%),计划三年内做的45家(占12.6%);暂无计划的尚有41家(占11.5%)。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图10 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状况
Ø 高校对系统升级重视不够
本次调研结果表明,多数高校对系统升级的重视不够,选择在系统无法满足新的需求时进行升级的高校为210家(占58.8%),厂商主动给予免费升级的83家(占23.2%),在领导要求时升级的41家(占11.5%),在系统无法正常使用时的23家(占6.4%)。可见,主动升级的意识远远不够,系统往往处于被动响应状态。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图11 系统升级时机分布状况
四、 信息化建设领导组织体系
信息化建设领导组织体系对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提升了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水平,尤其是校领导直接负责,大幅提升了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Ø 校领导对信息化建设负领导责任
在调研统计的357所高校中,由校领导对信息化建设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的学校有331家,占92.7%。其中,由一把手校长负领导责任学校超过半数以上,达到202家,占56.6%。副校长和校长助理分别占33.3%和0.6%。值得注意的是,“十三五”规划所倡导的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并没有得到普及,由CIO担任信息化建设最高领导的高校仅占2.2%。此外,也有少数高校信息化建设最高领导由处长或其他职务担任,分别占5.3%和1.9%。
图12 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最高领导职务类型分布
从普通本科与高职高专的对比数据来看,两者在总体特征上比较相似,即:均以校领导担任最高领导职务,且一把手校长占绝大多数。两类学校的差异在于,普通本科院校副校长担任信息化建设工作最高领导的比例更高,而高职高专院校由校长担任信息化建设工作最高领导的比例更高,在实施CIO制度的7所高校中,普通本科占6所,高职高专仅有1所。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图13 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最高领导职务类型对比
Ø 信息化管理机构级别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次参与调研的学校中,校领导直管的一级部门有178家,占49.9%,属于行政体系的二级部门有135家,占37.8%,,属于院系的二级部门有26家,占7.3%,无常设机构和其他类型共有18家,占5%。伴随着“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高校信息化建设通常需要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来推进学校信息化战略,并组织管理各项信息化工作,在此情形下,校领导直管的一级部门能更好的发挥作用,而二级部门往往难以应对信息化建设管理中的协同问题。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图14 高校信息化管理机构类型分布
从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两个具体类别来看,属于校领导直管一级部门的学校占比基本相当,均接近半数;无常设机构的占比二者差距较大,普通本科无常设机构的占比0.9%,高职高专无常设机构的占比5.5%。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图15 高校信息化管理机构类型对比
五、 规划与管控体系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持续优化信息化建设方案对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具有重要影响。
Ø 少部分高校对信息化规划不够重视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均具有书面的信息化规划。在本次调查的357所高校中,具有成文信息化规划的高校为286所,占80.1%,而没有成文规划的学校为71所,占19.9%。
就普通本科与高职高专对比来看,普通本科院校的情况要好一些。具体而言,本次调研的普通本科院校中,83.9%的院校具有成文的信息化规划,16.1%的院校无成文的信息化规划,情况略好于高校整体调查状况。而调研的高职高专院校中,具有成文的信息化规划的院校仅有70.6%,没有成文信息化规划的占29.4%,与普通本科院校有一定差距。
表8 不同类型高校信息化规划情况对比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Ø 信息化建设缺乏持续的反馈与迭代机制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持续更新迭代的系统工程,在建设和应用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全面的绩效评价,并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据此进行更新迭代。然而,目前不少学校尚未建立起信息化绩效评价机制,部分学校虽然有信息化绩效评价,但评价目的更多是为了部门业绩总结,而不是服务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持续迭代。
本次调研结果表明,没有信息化绩效评价的高校有105所,占29.4%;每年年终做一次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或信息中心部门工作总结的高校有179所,占50.1%。已建立全面客观的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体系的高校仅有69所,其中,将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与绩效改进方案衔接、持续提升信息化建设成效的学校只有28所,占比为7.8%,不到十分之一。由此可见,建设客观的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并形成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持续优化迭代机制任重而道远。
在信息化建设评价与迭代机制方面,普通本科院校的情况与高校整体调查状况分布特征相似。如下表所示,普通本科院校没有信息化绩效评价机制的占比为26.7%,略好于总体状况,但已建立的绩效评价机制基本属于工作总结性质,占53.9%,绝大多数院校并没有形成信息化持续优化迭代机制。高职高专的调研结果为,没有建立信息化绩效评价机制和建立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并进行绩效改进的学校占比均高于高校总体调查状况,分别占34.9%和13.8%,导致前者的原因我们认为是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意识和水平还相对滞后,受制于经费和信息化发展水平等因素限制,尚未意识到对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科学评价和持续迭代的重要性。导致后者的原因主要是在某些竞争比较激烈的高职高专院校中,它们更加关注信息化建设的效益和效果,以此来提升学校的优势。
表9 不同类型高校信息化评价与机制发展情况比较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六、 经费保障
经费投入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费依赖财政资金支持,总体经费规模呈持续增长趋势。但受审批制度限制,高校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通常具有周期性和不可控性,同类高校在信息化经费投入规模上也具有较大差距,这都是信息化建设中需要破解的问题。
Ø 信息化总体投入贫富不均
信息化总体投入保持较高水平,本次调研高校中,2016年信息化总体投入平均水平达到600万左右。然而,贫富差距较大却是不争的事实,最高的学校达到3000万以上,在千万以上的学校达到70家,占23.6%;而投入最少的学校仅有10万元,总投入在100万元以内的为34家,占11.4%。尽管信息化投入存在一定的周期性,但仍然不能掩盖学校之间的不平衡状况。普通本科院校2016年信息化总体投入接近700万元,高于整体平均水平;高职高专院校2016年信息化总体平均水平不到500万元。相对于两类学校的组间差异而言,同类学校的组内差异更大。
Ø 信息化运维运营经费可进一步提升
本次调研的经费项目涉及运维运营经费、信息化培训经费、管理应用系统建设费用、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费用、教学资源平台建设费用以及科研资源平台建设费用。从费用总体分布情况来看,系统及平台的建设费用远超于运维运营费用。在“互联网+”时代,云端部属、服务运营的方式能够更好满足师生服务需求,而这需要更大比例的运维运营经费投入。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图16 2016年高校信息化投入各类型经费平均值
Ø 项目制经费投入方式亟需调整
传统信息化建设模式主要是项目制,经费投入通常依据项目计划来设定,但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让信息化资产得到持续运营是提升信息化建设成效的关键所在,而传统项目制经费投入模式往往难以支撑持续运营的需求,亟需改变。本次调研的高校中,无固定预算、根据项目调整的高校有164所,占比为45.9%,将近一半。普通本科比高职高专的情况略好一点点,但总体特征基本相似。
表10 不同类型高校信息化经费保障情况比较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七、 运营推广
传统信息化建设模式以项目交付为完成标志,但应用状况如何往往得不到保证。为了让师生用户更深入的了解信息系统或服务,并能真正用好这些系统和服务,运营推广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
Ø 信息化运营推广需要多措并举
信息化运营推广涉及信息化成果宣传、师生信息化素养的培养、信息化推广问题收集与优化以及校际经验分享等工作,这些方面采取的措施对信息化运营推广效果均有较大影响,因此,通常需要多措并举。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采取五种措施的学校达到41家,占11.5%,采取四种措施的学校达到53家,占14.8%,采取三种措施的学校达到61家,占17.1%,采取两种措施的学校有81家,占22.7%,仅采取一种措施的学校有119家,占33.3%,未采取任何措施的学校有两家。可见,采取三种以上措施的学校仍为少数,占43.4%,而大部分仅采取一两种措施,因此,信息化运营推广方式的普及程度仍需大幅提高,以建立多角度、立体化的运营推广体系。具体的运营推广措施方面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如下图所示,240所学校(占67.2%)采用了信息化服务上线和使用成果推广,199所学校(占55.7%)采用了教职工信息化素养培训,在“互联网+”时代,学生社团的建立和培养可在信息化推广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仅有不到一半的学校(41.5%)采用,此外,采用校际研讨会和校内研讨会方式的学校分别占36.4%和45.9%,表明在信息化运营推广过程种,校内和校际交流均需要加强。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图17 高校信息化运营推广措施采用情况
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在采用的运营推广措施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普通本科院校采用信息化服务上线和使用成果推广、校际信息化研讨会两种方式的比例更高,高职高专院校采用校内信息化研讨会方式的比例更高,对于信息化学生团队建立和培养和教职工信息化素养培训,两类院校比较接近。
表11 不同类型高校信息化运营推广措施采用情况比较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调研样本说明:
本次调研对象为来自357所高校的504名信息化管理者和从业者,以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为主,地域覆盖华东、华中、华北、西北、华南、西南和东北。占6.4%。学科覆盖综合、理工、师范、农林、财经、医药等各主要类型,具体如下: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2017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上)——现状篇]()
注:“其它学校”即省级党校、独立学院、中专院校及校名不详等情况;“不详”即地域信息不详
声明
本报告为金智教育研究院制作,报告中所有的文字、图片、表格均受到中国法律知识产权相关条例的版权保护。没有经过本组织书面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使用本报告中的信息用于其它商业目的。
本报告中发布的调研数据采用抽样调研方法,其数据结果受到样本的影响。由于调研方法及样本的限制以及调查资料收集范围的限制,部分数据不一定能够完全反映行业总体情况。本报告只提供给读者作为行业参考资料之用,不代表任何商业立场,报告中数据仅供参考,本研究院不对该报告的数据准确性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