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在江苏省高校网络专业技术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现场,江苏师范大学信息网络中心主任宋子强老师发表了《智慧校园的逻辑起点》的演讲,以下整理自现场实录:
![宋子强: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需要重置信息化建设的逻辑起点c 宋子强: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需要重置信息化建设的逻辑起点c]()
首先,高校信息化工作存在以下几点通病:
①高校业务纷繁复杂;
②信息系统高度离散;
③部门沟通协调困难;
④原始数据采集不易;
⑤数据有了质量又差;
⑥连而不接传而不达。
通过两三年在信息化应用实践中的一些思考,我认为是建设的逻辑顺序有问题,起点上出了问题。
业务部门主导的建设路线往往以管理为中心,一切为管理者服务,各种各样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就是为了证明这个数据的存在,往往是“填报式”采集。
![宋子强: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需要重置信息化建设的逻辑起点c 宋子强: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需要重置信息化建设的逻辑起点c]()
这些“填报式”采集的数据,结果类居多,难以反映业务过程。所以,数据容易失真、滞后、缺漏。
在十三五期间,智慧校园建设要求被提出,高校信息化行业的压力逐渐增大,和之前的数字校园建设相比,目标更宏大,路径更曲折。时常有人会说,步子还没走稳,我们却要开始奔跑。
这时出现了一系列离散的标签:
![宋子强: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需要重置信息化建设的逻辑起点c 宋子强: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需要重置信息化建设的逻辑起点c]()
我们必须思考,究竟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有哪些大的内容和区别?
![宋子强: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需要重置信息化建设的逻辑起点c 宋子强: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需要重置信息化建设的逻辑起点c]()
智慧,是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包含感知、知识、记忆、理解、联想、情感、逻辑、辨别、计算、分析、判断、文化、中庸、包容、决定等多种能力。
我觉得这么多词,感知是最前端的东西,换句话说,如果你少了感知,一切都没有。所以我们必须先有信息化的感知。
(信息化建设的思维金字塔)
我认为在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中,最高点是哲学,然后是文化,再往下是社会发展,然后是工程和技术。前三块是战略层面,中间是战术层面,最后是技术实现层面。
从社会发展来看,我们已经确立了网络强国战略,习总书记提出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两翼,要双轮驱动。李总理在去年两会上提出来“互联网+”行动计划,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意思就是说凡是能在网上做的事,尽量在网上做,让群众少跑腿,就得让信息多走路。
从工程层面,我们要尽量通过移动校园建设、办事流程建设(网上办事大厅)等实现数据的“伴随采集”。也就是说我们要尽可能把原始采集数据的采集点推到最前沿。智慧校园的建设,要以感知为基础,调整逻辑定位。把数据采集的节点性本能推到最前端,而且要尽可能覆盖全面。
从技术层面上,多样的生态圈是我们的实现路径。我们要有商业采购、委托开发、自主开发的协调。平台级的重量级的业务,可能主要是通过商业途径;对一些比较大的应用可以通过委托开发或联合开发的方式,不能只靠我们自己;纯粹个性化的,主要就是自己来做。
首先,需要重置信息化建设的逻辑起点,以服务视角、以人为本,数据以“伴随式”采集为主,全面提升校园感知力。第二,以“数据”为核心进行数据中心建设,主要涉及到数据积累、数据服务以及数据安全,这些要覆盖到广泛的业务流当中。第三,“碎片化”是必然要求,服务必须深入校园生活的每个角落,推动颗粒度足够细的微服务、随时便捷可用的轻应用的建设。第四,智慧化的数据加工、传输、展示、利用,从而指导实践与决策。第五,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流程驱动”的建设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