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下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详细规划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内容、载体、路径和方法,这个文件出台,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由全面施工走向内部精装修”。
发布会现场(图片来源:中国教育报)
《实施纲要》中提到要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的基本目标。其中就包括构建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基本任务,为进一步推动高校资助政策落实,以“资助育人”理念引领学生资助工作,一些高校已经“开工”啦~
北京师范大学
三个完善实现三个精准
完善认定体系,精准确定资助对象
研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对申请学生各项指标进行结构化和量化管理,实现对困难程度分类排序、学生家庭经济情况采集、困难等级确定等功能。将困难程度认定工作前置于入学军训阶段,解决认定结果滞后于部分资助项目评审的问题。增加“建档立卡户”统计,完善“父母职业”“是否贷款”等辅助信息,进一步健全精准资助的客观依据。
完善资助管理,精准实施资助过程
完善新生绿色通道,通过迎新系统精确采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根据分类排序进行针对性资助。完善资助项目评审方案,采取特困生重点关注、直接推荐等方式,提高大额和连续资助的精准度。加强勤工助学资助,设立1500余个勤工助学岗位。强化临时困难补助管理,及时了解学生家庭经济和生活情况变化,增加临时困难补助类型,缩短补助审批和发放时间。
完善资助统计,精准反馈资助情况
定期统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资助情况、获勤工助学情况等数据,并将数据反馈至各学部院系,精准掌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情况,有针对性地完善资助方案。
华北电力大学
资助与育人有机融合
资助:数据助力精准认定、动态管理
依托大数据技术手段,建立基于模糊预算的家庭经济困难数据认定模型。采用电话、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具体情况,拟定资助等级,建立四级评审制度和公示制度。依托信息采集系统对新生进行经济困难预认定,为入学后的一对一帮扶夯实工作基础。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状况动态管理办法,利用学业数据、一卡通消费数据等加强动态监测支撑,将国家助学金等9个资助项目纳入监测范围,结合班主任、年级辅导员的深入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资助方案。
育人:打造品牌项目实现精准帮扶
✔ 打造“成长1+1”结对帮扶项目,选配成长导师与经济困难生结对;
✔ 创设“绿色氧吧”工作坊项目,构建开放的朋辈互助平台;
✔ 实时学业规划引领项目,开展“阳光助学”课外辅导项目,拓展资助育人功能。
华中师范大学
一模式两系统三工程
建设“1个”模式,实现分层化资助
依托学校数据中心,构建“倒金字塔”型助学、“金字塔”型奖学的双向结合“双金字塔”资助模式。在低年级加大“助、勤”力度,落实“保底”措施,保障学生基本学习与生活;在高年级增加奖学金比例和金额,增加出国交流、创新创业资金扶持,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拓展“2套”系统,实现人性化资助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电子档案,实施“百名教师访百家”实地走访活动,构建“学生食堂消费能力模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级认定核实模型”等数据分析模型,按照学生困难等级精准实施差异化、个性化资助,实现科学认定、精准资助。
打造“3项”工程,实现常态化育人
✔ 打造“资助育人工程”,突出社会助学金“志愿服务”环节,凡社会助学金申报者均须在当年完成不低于20小时的社会公益服务,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 打造“技能提升工程”,学生发展中心结合学生共性需求,每周开展不少于2次的主题教育活动,提供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培训,促进学生素质提升;
✔ 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工程”,优先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校内外创新创业平台,与地方政府、相关企业联合创建大学生创业学院,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客团队提供创业课程培训、咨询指导、资金场地等帮扶服务。
北京化工大学
全员化、精准化、多元化
全员参与,绩效考核与奖励
健全“学校—学院—教师”三级资助育人工作体系,通过完善机制、专兼结合、明确职责,确保资助工作顺利开展。将学生资助工作纳入学校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设立专项经费全力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效果。围绕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等,开展学院资助工作绩效考核,明确校院两级资助工作发力方向。出台绩效奖励评选办法,对以个人名义设立奖助学金、拓展校外资源设立奖助学金和参与资助育人工作的教师进行绩效奖励,将资助育人工作拓展为全校教师的共同责任。
量化认定指标,信息化管理
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指标,开展学生家访及实地复核,实现困难学生认定精准化。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为基本帮困渠道,勤工助学为重要手段,奖助学金为激励方式,学费补偿及贷款代偿、学费减免和困难补助为辅助途径的覆盖大学全过程、延伸至毕业后的精准资助帮扶模式。加强“互联网+”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建设,实现学生资助网上与现场一站式服务。
深化育人“三助力计划”
✔ 开展“春雨计划”培训课程,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公文写作、信息检索、计算机使用等通用技能;
✔ 启动“拓航计划”海外交流访问项目,资助学习成绩优秀、综合素质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赴美国高校进行访问,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 实施“筑梦计划”,搭建“爱心包裹”、“公益梦想实践”、“激励行动”、“送故事下乡”等多元公益项目平台,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公益服务,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栗子”举完了,小编正在总结中...
在实施纲要的指导下,相信还有很多高校也已经在行动,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但通过以上几个实践案例,对如何做好资助育人工作至少有以下两点参考:
认定要打
“组合拳”
在对贫困生的认定过程中,要综合考量多种指标、采取多种方式以保证认定精准度的最大化,如多借助信息化的手段,通过对学生家庭、消费、学习各项数据的采集分析,预认定困难群体,再通过实地走访、一对一沟通、结合师生评价等方式进行核定。在精准认定多样化方式的尝试过程中,势必有很多质疑的声音,也很难做到绝对的精准,但综合量化认定的方式只要足够多元和足够合理,那资助离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就能更进一步。
资助不能
“光给钱”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基于此,资金需求虽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学期间的主要需求,但同时也是低层次的需求,精神激励则是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赢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实施纲要中以“资助育人”定义的基本任务,也说明高校资助工作要从“助人”向“育人”不断推进与深化。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正确的打开方式
助人·育人·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