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教育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17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的通知,对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规范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等多方面做出部署。《工作要点》强调,要向用人主体放权,落实高校人员聘用自主权、薪酬分配自主权,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
网络舆情风向
教育部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至高校收获好评。广大网民普遍在评论中表达了对此举能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科学公正评价高校教师的期待。少数网民担心权力下放会导致新的权力寻租出现,舆论场中出现了类似“在职称评审问题上,个别校长、书记的隐形权力甚至可以决定谁上谁下,私人恩怨也可能被牵涉到职称评审中”,建议在执行过程中加强监督的声音。此外,一些网民在评论中列举出当前存在的学术乱象,呼吁完善评审机制,提出引进国际先进做法的建议。
网民观点倾向性(抽样:200条)
微评论
@3dstar:值得点赞,希望能有更多的优秀科研工作者得到重视与肯定。
@曾有的经过:权力下放的同时要防止滋生腐败。
舆情解读
“给高校放权”是职称改革关键一步
如今在一些高校,搞教学不如搞科研,搞科研不如写论文,已成为一种潜规则。“学术GDP”不仅主宰着职称评审,而且左右着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分配。特别是在狂热追求“学术GDP”的背后,凸显出的是教学边缘化、学术功利化和高校行政化,“重科研、轻教学”现象越是名校越是突出,并形成了恶性循环。
将教师职称的评审权下放到高校,表明教育行政部门向简政放权迈出了关键一步。今后,教育行政部门不再管理高校的微观事务,诸如职称评审等,将赋予高校更多更充分的自主权。再者,从某种意义上讲,将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到高校,是职称评审“去行政化”的具体体现。特别是,今后高校将师德表现作为评聘的首要条件,提高教学业绩在评聘中的比重,彰显了职称评聘“以德为先”。
权力下放,管理要跟上
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扩大了,责任也将更大,管理得跟上。职称评审权下放,可能会出现“拉帮结派”“暗箱操作”等现象。对此,首先要尽快完善同行专家评价机制,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主的评价方式。应遴选具有广泛代表性、权威性的专家学者入专家库,并保持流动性,每次评审采取抽签的方式抽取专家,实行“面对面”公开评价;其次,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应加强监管,对高校职称评审工作进行抽查;最后,还应建立合理的申诉机制,老师若对职称评审结果及评审过程存在疑问,可通过高校内的申诉以及向行政主管部门申诉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公开透明是明智之举
值得关注的是,即使职称评审权下放,行政权力的干预使得灰色操作的空间依然存在。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尤小立认为,加大公开透明力度,乱象或将有所收敛。他指出,目前,国内高校评职称时实行无记名投票,在引进人才、评职称的时候,没有人需要对被推荐人、参评人负责。虽说高校设有申诉机制,但更多的时候机制是摆设,申诉基本上不会成功。对此,他建议,同行评议关键要落实责任制,学术权威要承担责任。
(综合《中国妇女报》《中国科学报》《广州日报》等)
(作者 |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舆情分析师 孟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