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俨然成为了一股潮流,这既是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同时新生代高校师生也是最具创新力的一群互联网原住民,你很难要求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畅享“云、移动、自助”等互联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在校园生活中却要像“倒时差”一样去适应高校略显滞后的流程与系统。
校园即社会,教育即生活,高校也同样会被社会进步的生活方式所影响,在 “智慧校园”的建设上不断进行创新实践。
技术让智慧校园有了更多可能性
智慧校园是一种全新的校园信息化形态,它运用物联网、云计算、 移动互联网、应用集成等前沿信息技术,把学校里分散的、各自为政的信息化系统和资源整合为一个具有高度感知能力、协同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有机整体,实现校园信息畅达无滞,以人为本的创新服务,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互通,为学校科学运作、节约高效的校园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智能支撑。
在新技术的不断支撑与应用下,高校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基于校园用户的需求度、适应度和满意度,提供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智能化服务,提高校园运行管理和综合服务水平,改善校园用户工作生活质量,提升职能部门管理效能、增强学校综合竞争能力。
以需求为导向,服务有了更多尝试
高校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是双向转变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针对师生的需求,高校在信息化服务的手段上也进行了很多的创新与实践。
那高校信息化服务已经闭环了么?
从“管理”到“服务”,服务是贯穿于高校信息化建设始终,智慧校园则是通过不断地创新高校服务的理念与模式,让服务的覆盖更广,让服务的形式更新,让服务的响应更快。
高校信息化服务创新已经有了很多可喜的建设成果,线上办理、移动办理、大数据应用、智能运维等,这是不是意味:
高校通过把服务往线上“搬个家”是不是就可以触达到师生需求的方方面面?
师生单单通过电脑、手机是不是就可以在线上获取到所有服务呢?
高校信息化服务已经是不是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闭环?